学者观察

陈刚: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思考

关键字:

摘要: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对新闻传播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的高度概括,为构建全媒体新格局、打造新闻传播新体系指明了方向。自此,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并初步形成了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三大工作重心及未来目标。可以发现,在技术、政策等多个因素的推动下,新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这也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这是对新闻传播领域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的高度概括,为构建全媒体新格局、打造新闻传播新体系指明了方向。自此,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提上日程,并初步形成了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三大工作重心及未来目标。可以发现,在技术、政策等多个因素的推动下,新的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这也对新闻传播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媒体的内涵及其时代特点

全媒体概念的内涵与意义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对媒体发展的思考分析始终是关键内容。那么,如何理解把握全媒体概念的内涵与意义?

       全媒体是媒体融合战略的有机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媒体融合是总的战略发展方向,而全媒体是对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类变化现象的概括和总结。

       全媒体是基于中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理论创新,是对媒体实践探索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的总结和提炼。在媒体融合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及其在媒体领域的广泛渗透,促使媒体的形式、介质、平台等持续变革、逐步融合,信息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呈现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全球来看,中国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进程处于引领地位,对新出现的各类媒体变化和媒体现象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和表达。全媒体这一概念正是对媒体数字化实践探索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和提炼,是基于中国媒体实践的具体经验所进行的理论创新。

       全媒体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不是指某一具体的传播类型或现象。媒体深度融合不断推进,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全媒体作为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对媒体数字化发展动态变化具有很好的阐释力。全媒体并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结果,更不是特指一个阶段的某一个具体的传播类型和现象,而是对各种变动和动态的媒体实践发展的抽象和凝练。

       总之,全媒体是21世纪媒体融合在中国情境下不断探索所进行的理论创新,是媒体融合走向深度发展的重要产物,是基于动态的媒体实践的理论提炼。把握全媒体概念的内涵与意义,是我们讨论研究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发展、新时代人才培养创新的理论基础。

全媒体时代的特征

       全媒体时代是媒体深度融合、媒介技术高度发达、传播功能广泛整合的新时代,并主要表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传播活动突破了时空限制,呈现即时性、广域化的趋势。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活动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固有形态,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将单个信息呈现到大规模的受众面前,极大缩短了新闻传播的时空滞后,提高了受众的参与程度和互动水平。同时,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的整个链条都处于社会的关注之下,公众可以全方位、全视角地参与到新闻事件和信息传播的任意环节中。

       传播形式丰富度获得了极大提升,呈现出多样化、全息化的态势。人类传播进程已经历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大众传播、数字传播等阶段,未来还可能出现元宇宙传播。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正是数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数字技术驱动媒体载体朝着丰富、多元、全息等方向发展。在图文视频等传统形式以外,3D化、立体化、沉浸式等新的传播形式不断涌现,各类传播形式融合与聚合,以全息搭载和触达的方式构建全媒体新闻生产与传播链条。

       传播主体泛化,全员化、全民化特点已经形成。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大数据等软性条件的快速发展,以及高速网络、数据中心、数字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的快速普及,促使个体在受众这一角色以外,也能够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受众也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过程中。此时,新闻传播活动也不再局限于专业的新闻传播从业者内部,传播主体与受众的边界也日趋消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这不仅使受众规模大幅增长,也提高了受众的话语权和参与度,更强化了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传播效能持续增强,全面化、全效化特征初步显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促使新闻传播效能的可监测性得到了极大提升,如信息生产效率、传播精准度、传播效果以及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公开化、透明化水平,等等。媒体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单一的新闻传播功能,转而成为促进数字经济与数字社会发展的数据集散地。持续积累的数据要素不断在新闻传播活动之外衍生出的经济、文化等领域发挥溢出作用,重塑和改变着社会的生产、生活与行为方式。

全媒体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全媒体时代的这些重大变化,给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现有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全媒体的要求,必须创新与突破

       客观来看,新闻传播是受数字化浪潮驱动较早的领域,传播方式的变革相对早于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革。不管是业界还是学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等都进行了相应的更新与完善。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仍有一定数量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是基于传统媒体语境下的,如传统的“采、写、编、评”等教学模式,而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数字技术、数字媒体或数字化内容占据的比重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此同时,虽然一些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项目不断推出,并在原有培养内容、课程知识等基础上增加了新媒体、大数据、数字传播、数据新闻等相关内容,但在真正实现跨学科教学和知识融合方面仍存在显著不足。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要在跨界中创造新的空间,不能固守本学科既有理念,而是要适应新闻传播实践一线的需求,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体系构建、内容创新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创新。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新闻传播教育距离全媒体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新闻传播人才的“全媒体”能力培养亟须动态优化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工作流程、内容、业务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不论在新闻生产、信息传播、效果监测等方面,还是与受众交流、与媒体平台沟通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较大的创新,也要求具备“全媒体”能力。总体来看,这些能力除了团队协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之外,还包括全媒体技能应用能力、全媒体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数字文化素养能力等。如,在全媒体技能应用能力方面,涉及图文编辑、视频剪辑、VR/AR内容制作、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信息筛选、结果呈现、产品运营维护等;在全媒体资源整合与应用能力方面,涉及需求理解、综合设计以及其他综合能力等。但是,由于数字化的进程还在加速,相关的技术变化和应用发展日新月异,在这个动态的变化中,新闻传播教育所需要的稳定性共识还没有形成,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如何在不稳定的技术变化中立足前沿、动态优化,探索新闻传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模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

       理论研究脱离实际,师资队伍存在短板

       当前,在高校新闻传播教师队伍中,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在不断增长,但兼顾教学与实务的教师仍处于相对稀缺的状态,适应全媒体时代、拥有足够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更是匮乏。多数新闻传播教师的成长环境主要是基于传统媒体语境、传统新闻传播知识,面对全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部分教师在短时间内较难适应。同时,我国新闻传播领域教师的优势相对集中在理论知识讲解方面,其自身缺乏在各类新闻传播机构从事一线业务的专业背景和实践能力,这导致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媒体实践脱节的现象。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建构新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加强原创性研究和跨学科师资队伍建设。

       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五大思维

       因为需要一定的培养周期,理想的新闻传播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超前性,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走出校门时能够适应变化、满足需求。因此,为适应全媒体的时代特征与发展规律,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必须进行前瞻性布局,在深刻把握全媒体时代的运行逻辑与趋势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环节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完善。笔者认为,进行新闻传播教育改革,探索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应以政治思维、技术思维、动态思维、系统思维、全球思维等“五大思维”作为指导。

       强化政治思维,坚定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信仰

       全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宣传效率得到极大提升,短时间内便能触达大规模受众,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产生重大的宣传影响。除了专业素质以外,这对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素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中,不仅要大力推动思政教育和新闻传播专业教育相结合,更要把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担当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学习与提高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来指导解决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新闻传播人才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促使其善于运用政治思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新闻传播工作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提升技术思维,帮助新闻传播人才勇立时代潮头

       全媒体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一代技术不断创新,驱动新闻传播领域日趋程序化、智能化、数字化,这不仅对新闻传播人才学习与吸收新技术、新知识的强度和广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人才培养过程中新闻传播教育者掌握相关技术的深度与精度设置了更高标准。一方面,我们要对关键技术、前沿技术始终保持高度敏感,对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技术领域进行密切跟踪与持续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数字技术变革、新闻传播产业变革的趋势进行预判以及重大技术预警,建立相关的研判和预警机制,分析新技术对新闻传播工作及人才培养的影响作用,并在人才培养中引导新型人才对这些技术领域的兴趣,掌握新技术和应用能力,适应全媒体变化的需求。

       增强动态思维,兼顾人才培养规律与时代发展特征

       新闻传播教育要符合人才成长规律,而探索更加适合当前人才培养规律的新闻传播教育模式,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全媒体时代,新技术、新知识、新现象、新业态不断涌现,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目前还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规范,这使得相关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材设计等无法形成稳定的结构、模式。因此,需要结合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新的经验、方法、知识等,建立人才培养的动态调整机制,培养动态思维和迭代意识,在人才教育这个“慢行业”中,实现“小步快跑”。

       打造系统思维,建构全媒体时代新文科创新模式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这种探索应该从个别教材、个别内容、个别课程的改革开始。但是,在现有调整的基础上,应根据技术逻辑与演进的规律,对全媒体的整体变化形成科学深入的把握,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推进适应数字化技术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的系统改革。新闻传播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或者所谓的新闻传播教育的各种“+”上,而是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授课方式、课程组织、考核方式的整体变化上。这种转型变化,同新文科建设的理念是一致的。最终,在遵循新文科教育特点和全媒体变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跨学科、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全球思维,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优秀人才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这为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指明了重要的工作方向。全媒体时代也是一个国际传播时代,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紧跟这一重大变化,将国际传播这一重大战略融入到新闻传播教育转型和人才培养升级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专业敏感度和全球化思维,持续跟踪和研究对中国国际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国际动态,在新的国际舆论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另一方面,重点培育新闻传播人才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趋势的能力,使其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成长为拥有全球思维、全球视野的创新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优秀人才。

       全媒体时代,应进一步厘定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技术发展趋势、国家重大战略、新闻传播规律等多方面因素,全面革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秉承“超前设计、超前规划”的原则,强化政治思维,提升技术思维,增强动态思维,打造系统思维,树立全球思维,推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全媒体人才,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在全媒体时代持续发展提供优秀的后备力量。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附件下载: